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发布 > 最新资讯

穿越百年档案 探秘清代“贡茶”史迹

所属分类:最新资讯 阅读次数:619 发布时间:2025-08-14

前段时间,国家档案局发布了第六批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》,我省保存的清代陕西紫阳县衙档案,因其是国内现存时间跨度较长、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级档案,所以入选其中。那么,打开这些馆藏档案,又会给我们钩沉出怎样的历史岁月呢?

 

 

走进紫阳县档案馆库房,这一本本清代县衙档案,犹如打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,能让我们一窥一两百年前紫阳当地的生活百态和世故人情。



紫阳县档案史志馆保管利用股股长 穆平:这里保存的是清道光到宣统年间的档案,时间跨度有145年,省档案馆保存有1080卷,我们馆保存有318件,里面的内容涉及有军事、政治、文化、外交等方面的内容。这个档案盒里边的档案就是当时光绪十年,铺架房这个机构的一份档案。

按照古代中央吏、户、礼、兵、邢、工六大行政机构分工,一般县衙里也有对应的六房。铺架房就是收发公文、管理档案的机构,而在这些馆藏档案中,有一份光绪三年的贡茶信票尤为珍贵。



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《紫阳茶史》作者 栾成珠:2003年,当时我在(紫阳县)人民银行工作,由于人民银行的档案室是县档案局协助我们,争取了省档案局的二级档案室。当年我们就订的有《陕西档案》这个杂志,我从那份杂志上看到,省档案馆的两个专家发表了,陕西省档案馆发现了紫阳县在光绪三年的“信票”。
“信票”是清代上级官府向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的常用公文,类似于我们现在政府部门下发的“通知”。



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《紫阳茶史》作者 栾成珠:我当时非常惊奇,我曾经参与过紫阳县县志的编写,那里边也有关于紫阳贡茶的记载,但是没有档案资料去佐证它。那么这边有了档案的资料佐证的话,那就是真实的。当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紫阳茶发展展望的文章,我需要我们的历史来为它增加内容,增加它的底气,我也非常感谢在这个时间出现了这个信票,当时我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。

那么,能让栾成珠既惊奇又感慨的这份“信票”究竟记录着怎样的内容呢?打开这份神秘的“贡茶信票”,148年前,上级官府下达给紫阳知县的这份督办通知,字体清晰有力,内容简洁明了:“贡茶事。案奉。各宪檄饬查,照上届贡茶数目,严催采办,务于二月内申解。等因奉此,合行催办。为此,仰役前往,协同该处乡地,照依后开各数目,传谕各茶户,遵照上例,作速采办细嫩上好茶叶,务于二月内照数送案,当堂领价,以凭申解。该役等不得籍端索延,致干,重处不贷!毋违!速速。”



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《紫阳茶史》作者 栾成珠:当时就是朝廷和县政府(衙),当时对贡茶的管理,它是在正月间下达的信票,而要求在清明前就要送到京城去。这个它(贡茶事宜)采取的方法是比较严厉的。第一个,下边的基层要按照信票的要求,立即组织各茶户,来按里边的斤两按种类完成,这是第一个;第二呢,它的官吏不能够籍端索延,而且信票的最后还加了“速速”两个字,这个当时我就是比较感兴趣的。

栾成珠说让他感到吃惊的是,在唐代朝廷举办清明茶宴时,陕南当年的新茶送到西安尚可理解,但在清代要在一个月时间内,把当年的新茶在经过采摘、杀青、

揉捻、晾晒等多道工序后,还要赶在清明前按期解送到遥远的北京,这让他十分不解。在这份信票上,不仅明示了几个贡茶产地需上贡茶叶的品种斤两,如:“权河春分茶十斤,白茶十四斤;盘厢河春分茶十四斤,白茶二十斤;毛坝关春分茶二十斤,白茶二十五斤;麻柳坝春分茶二十斤,白茶二十五斤。”而且还用朱批对具体斤两进行了圈点,并列明了办差衙役沙喜、邓发两人的姓名,由此可见当时的紫阳知县对这次贡茶的重视程度。为了考证紫阳贡茶的具体细节,栾成珠当时也循着信票上提到的几个茶叶产地进行了走访,而且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,听到了一些有关贡茶的民间记忆。



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 张显华:在我七八岁的时候,我们奶奶在这里采茶,就是又高又大的茶树,我们小孩站在梯子上,弯下腰(把树枝)扳下来采摘,最大的灌木这么粗,要搭梯子上采。我爷爷的爷爷说,皇察院这个茶,在我爷爷的记忆中说,这个茶园就从上几代人就(守着)这片茶园,我们祖先就靠这个茶园一年经营的茶叶维持生计。


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的张显华说,在他们家的族谱记录中,到他这一辈已经在这里居住生活了11代人了。在青中村的村史馆内,村子里清代石碑拓片上“皇察院”几个字,依然彰显着这里曾经的不凡。

 


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 冉维富:皇察院,院落的院,它是一个机构的意思。(村里的)老人一直叫这儿皇察院,后来我到村上工作以后,我才了解,皇察院从明清时候就有这个机构设置在这个地方监制茶叶。也就是汝河一带的茶叶全部由这个机构来监制,这个地方有一个老茶园,所以把这个机构就设在这个地方,让这个机构每年监制的茶叶给皇帝进贡送过去,所以叫皇察院。


位于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的紫阳,从古至今因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所限,当地群众一直都沿袭着种茶的习俗。考证清代紫阳县衙档案,可以看到当时的茶叶除了上贡朝廷的“贡茶”外,紫阳的茶叶还曾分为“官茶”,由官府作为战略物资管控,通过陕西的茶马古道,沿汉江水路运往汉中后,再经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的陆路出关运往西域,进行“以茶易马”。除了“贡茶”“官茶”外,剩余的茶叶茶农们才能用作“商茶”互市交易获取家庭取收入。而到了今天,曾经的“贡茶”和“官茶”早已成了尘封档案中的过往记事,而茶叶已实实在在变成了当地富民强县的“金叶子”。



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 冉维富:现在我们(村)有2100亩,(村民)人均有2亩茶园,我们的主导产业也是茶叶,老百姓对这个也有喜好,把这个作为一个支柱产业,每年的收入就靠这个茶叶。



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《紫阳茶史》作者 栾成珠:尽管贡茶对群众带来了很大的苦难,增加了群众的赋税负担,但是对我们紫阳来说,促进了紫阳茶叶加工的精细,促进了紫阳茶叶持续发展。直到今天,我们仍然还感觉到贡茶(制度)对我们紫阳茶叶发展带来的这些好的影响。

 

仔细翻查清代陕西紫阳县衙档案,档案的内容不仅包括官员任免、缉捕人犯、催粮纳税的官府记事,还囊括了平民百姓分家立户、田产买卖、官司纠纷的生活日常。




热门文章